來源:三門峽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25
文/記者 王婉媚 圖/記者 杜杰
三門峽大壩正在建設幸福河的新征程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黃河萬里,奔流激蕩。
在黃河“幾”字彎的最后一道峽谷中,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聳立于大河之上,鐫刻著新中國“黃河安瀾,國泰民安”的豐功偉績。
黃河安瀾,是炎黃子孫千年以來的夙愿。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把治理黃河列入治國理政的重要議程。1952年深秋,毛澤東主席第一次離京巡視就選擇了黃河,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全票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
春到三門,大河激越。
1957年4月13日,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58年12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在河水流速快、合龍難度大的艱難條件下,提前17天截流成功。1960年9月,三門峽水庫實現下閘蓄水。
3年多的秣馬厲兵,1000余天的夜以繼日,1961年4月,比原定工期提前1年10個月,主體工程宣告竣工。這座肩負光榮與夢想的“萬里黃河第一壩”,以主壩長713米、壩頂高程353米、最大壩高106米的大型混凝土重力壩的巍峨身姿,在滾滾洪流中毅然崛起。
三門峽水利樞紐在建成投運后,又先后進行了2次大的改建和3次水庫運用方式調整。自此,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漫長苦難史得以終結。66年間,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經歷“蓄水攔沙”“滯洪排沙”“蓄清排渾”三個階段,特別是“蓄清排渾”運用方式的成功探索,使庫區泥沙達到年內進、出庫平衡,保持了長期有效庫容,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為世界河流泥沙治理和水利科技研發開拓“試驗場”。
歷經風雨洗禮,肩負使命榮光。
三門峽水利樞紐建成運用后,在防洪、防凌、發電、供水、灌溉、減淤、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旅游等方面不斷發揮著巨大效能,在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中貢獻“三門峽力量”:下游引黃灌區的“中國糧倉”里有了黃河水的“幸福味道”,豫西電網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一汪碧水造就了1.95萬公頃的庫區濕地,引得白天鵝等鳥類棲息留戀,造就了三門峽“天鵝之城”的美譽。
新征程,新擔當。
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下,近年,三門峽水利樞紐牢記殷殷囑托,積極踐行“兩山”理論,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為重要抓手,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不斷探索人與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效途徑,全面提升樞紐工程水安全保障能力,為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三門峽力量。
2021年秋,疾風驟雨席卷河川,三門峽水利樞紐應戰出征。在與洪水一輪輪較量中,三門峽水庫進行5次敞泄排沙運用、1次滯洪運用,使得這次自1979年以來最大洪峰流量順利通過,確保了防汛設備完好率100%、可調率100%、調度指令正確執行率100%,充分發揮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黃河干支流五庫聯調中的關鍵作用,為下游人民筑起生命屏障,為黃河安瀾鑄就“鋼鐵長城”。
山水融合,動靜相宜,九曲黃河與三門峽大壩交相輝映。
2022年1月19日,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小安村的黃河護岸工程處,一艘代號為“浚河007”的45米長拼裝式絞吸挖泥船緩緩駛入黃河,開始執行三門峽水庫清淤試驗任務。三門峽水庫清淤工程成為先期試點,被列入河南省、三門峽市“十四五”規劃。
同年,三門峽水利樞紐編制完成《三門峽樞紐智能化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三門峽數字孿生樞紐建設方案》,明確其2022年至2025年數字孿生建設內容和路徑。投資911.7萬元提升改造兩樞紐通信系統、網絡安全等信息基礎設施,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在三門峽水利樞紐試運行,“小禹智慧防汛系統”投入運用。
看兩岸,風光無限好。
望三門,青山映民心。
“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這顆鑲嵌在黃河上的璀璨明珠,正在建設幸福河的新征程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