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25
本報記者 余 果
大禹渡灌區樞紐站全貌(資料圖片)
大禹渡揚水工程位于我市芮城縣域內,是以農業灌溉為主的引黃高灌工程,屬國家大型灌區、大型泵站。工程始建于1970年,1974年10月首期工程竣工上水。工程以一級站移動式泵車、沉砂池和二級站單級揚高193.2米三大技術創新,開辟了當時水利之先河。工程分6級14站布局,總地形揚程346米,總裝機66臺,裝機總容量6.62萬KW,設計總取水流量16.3m3/s,灌溉面積54.62萬畝,占芮城縣水澆地面積的70%以上。
大禹渡具有深厚的“古色”歷史文化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流傳甚廣。傳說,大禹來到大禹渡,悟得疏而導之的治水良策,便把大禹渡作為治水的一處中心營地,由此乘船上鑿龍門,下開三門,大禹渡由此而得名。如今,崖頭上屹立著相傳為大禹親手栽植、作為治水標記的柏樹,歷經幾千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枝繁葉茂,蒼勁挺拔。
大禹奮戰了十三年治理水患,他在長期治水實踐中體現的尊重自然、因勢利導、艱苦奮斗、公而忘私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水利人不懈奮斗。大禹渡也成為九曲黃河上唯一以大禹命名的古渡口。
大禹渡具有“紅色”的建站文化
芮城十年九旱,十分缺水,黃河邊上流傳有一首《盼水謠》:“住在黃河沿,吃水比油難,滔滔水東流,干旱使人愁?!鄙鲜兰o70年代,為了改變靠天吃飯的自然面貌和生產條件,勤勞勇敢的芮城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秉承著大禹治水精神,在當年大禹治水的營地,開山辟崖,運石填坡,戰黃河,斗流沙,集全縣之力、全民之智,擂響了向黃河要水、引水上高塬的戰鼓。
當時的指揮部設在兩孔土窯洞里,建設人員有的借住在周邊的村民家里,有的居住在工地的簡易帳篷里。夏天溫度達到40℃,寒冬臘月則寒風刺骨。為了早日實現引黃河水上高塬,參加工程建設的所有人員再苦再累都無怨無悔。廣大人民群眾以“泰山壓頂不彎腰,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全縣工、農、商、學、兵一起參戰,妻送郎、父送子,父與子、夫和妻、爺孫倆工地比輸贏,感人的故事層出不窮。
大禹渡工程的每一個工段和每一個項目,都閃爍著建設者們的智慧火花,涌現著感人的事跡,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豐碑。工程建設中甚至有10名民工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建造沉砂池,需要提前準備石頭。工地附近,除了黃沙以外,連一個雞蛋大的石頭都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石頭只能從20公里外的中條山腳下去采運。經計算,工程需要30000立方米的石頭,用30臺拖拉機,3年時間才能運完。為了早日建成,芮城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總動員,從幾十里外的中條山采運石頭到工地,最終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石頭運送任務。當時物資極其匱乏,沒有大型施工機械,缺少交通運輸工具,工地建設所需的水泥和鋼材十分緊缺,施工條件艱苦,環境惡劣,但芮城人民以大無畏的豪情壯志和人定勝天的堅定信念,不怕困難,敢于實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沒有辦法想盡辦法,土法上馬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工程難題。工地的每一堆沙土、每一塊石料,都是民工們用小平車推、用人抬、用肩扛出來的。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首期工程于1974年10月提前一年竣工上水??梢哉f,大禹渡揚水工程的建成,從此改變了芮城農業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成為推動全縣經濟穩步發展的千秋功業。
大禹渡是個“藍色”的水利工程
近年來,面對工程設備老化、渠道破舊、效能低下的狀況,大禹渡灌區實施了泵站更新改造項目、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等建設項目,灌區灌溉面積由初設的28.6萬畝擴大到54.62萬畝,為灌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水利保障。芮城縣已經連續15年被評為“全國產糧大縣?!?/p>
“十四五”期間,大禹渡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是國家150項重大水利項目之一,是我省重大水利工程項目,是我市“1311”重大工程項目。項目總投資2.8479億元,分年度投資實施。主要建設內容為灌區泵站工程、輸配水工程、計量監測工程及智慧水管理體系。目前,該項目2021年度和2022年度項目已基本完工,2023年度項目正在編制方案中。該項目總體建成后將改善灌溉面積29.12萬畝,恢復灌溉面積2.23萬畝,年新增節水能力838.86萬立方米,新增糧食產能2005.8萬公斤。
2022年12月,大禹渡灌區被水利部列入全國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名單。大禹渡灌區將圍繞“2+N”業務范疇,重點打造大禹渡灌區信息化“六個一”工程,完成數字孿生大禹渡灌區建設中要求的數字底板建設和部分監測感知、通信網絡、信息基礎環境、工程自動化控制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軟件平臺搭建。
今年,大禹渡灌區將以創建全國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為契機,搶抓機遇,奮力拼搏,努力實現“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節水高效、生態良好”全國一流的現代化灌區的新目標。
大禹渡是個“綠色”的生態泵站
大禹渡揚水工程在工程建設初期,就確立了工程建設與生態綠化兼顧并行的方針,始終秉承“一座泵站就是一座綠洲”“一條渠道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的生態目標,堅持幾十年山坡綠化造林不停步,組織干部職工自建苗木基地、自育苗木,累計栽植各種苗木800余萬株,使7000余畝荒坡達到全綠化、全覆蓋,讓昔日的荒涼溝坡變成秀美泵站、綠洲泵站。在此基礎上,依托工程優勢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建成了富有特色的黃河風景區。黃河風景區先后榮獲了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國家4A級景區、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山西省水利風景區、山西省文明景區、芮城縣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等榮譽。
大禹渡揚水工程50余年的歷史,是一部為實現芮城人民引水上高塬的千年夢想而砥礪奮斗的歷史,更是推動灌區不斷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其建設過程中所體現的艱苦奮斗、創新進取、務實重干、拼搏奉獻精神,成為激勵大禹渡人不斷砥礪前行的動力源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