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門峽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21
紀雨橦
編者按 4月16日,《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3年第8期刊發本報記者采寫的文章《河南三門峽市:住進“幸福里” 收獲幸福感》,對我市圍繞社區治理促融入,圍繞就業扶持提收入,圍繞富民產業強安居,奏響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幸?!比壳淖龇ㄟM行了重點報道?,F予全文轉發。
二月二,龍頭抬。天剛蒙蒙亮,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興賢里社區便熱鬧了起來,一大早,社區居民吃過早飯便趕著去排隊理發。按照傳統習俗,這天理發寓意著鴻運當頭,所以社區特意為居民安排了免費理發。作為三門峽乃至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社區,興賢里已成為群眾公認的“幸福里”。
三門峽市位于豫晉陜三省交界處,有“五山四嶺一分川”之稱?!笆濉逼陂g,全市共有搬遷安置群眾18659戶、65257人,總搬遷人口占河南省易地搬遷人口總數的1/4以上,是河南省易地搬遷人數最多的市。
在三門峽市,像興賢里社區這樣的搬遷安置社區有154個。為扎實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三門峽市圍繞社區治理促融入,圍繞就業扶持提收入,圍繞富民產業強安居,奏響了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幸?!比壳?。
住進“幸福里”
——“三大平臺”賦能治理有效
位于三門峽市西南、秦嶺山脈東麓的盧氏縣有著山水田園的自然美景,卻也因大山阻隔,出行難、就醫難、就業難,脫貧攻堅期貧困發生率曾高達18.9%。
當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搬!
2018年9月,距離盧氏縣城中心4公里,擁有83棟住宅樓,占地面積468畝的興賢里易地搬遷社區拔地而起,2757戶農戶告別世代居住的大山,有了新家,實現了穩定脫貧。
苗青春是其中的一位,他經營的電器店就開在社區里。
“咱們興賢里的日子,就四個字——蒸蒸日上!你看這路上的小汽車,一輛挨著一輛,一年比一年多;充電樁過去只有一個,現在有30個。住在興賢里,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幸福的氣息?!睂τ诎徇w后生活的變化,苗青春有著自己的觀察和體會。
易地搬遷,首先改變的是惡劣的生存環境,要想“穩得住、能致富”,后續扶持至關重要。
2018年5月,在深圳打工的苗青春回到老家;10月,一家人入住社區;12月,他在社區租下了店鋪開始創業。苗青春的電器店除銷售一些家用電器外,還為社區群眾辦理話費充值、寬帶等業務,第一年就賺了3萬元。因為有著一副熱心腸,苗青春被推選為樓長和社區居委會委員,這更讓他找到了家的歸屬感?!白呗纺苌蠈W,看病不用等。在家當然比外面好!”
像苗青春這樣在家門口就業不用再背井離鄉,生活因搬遷而改變的家庭,在興賢里比比皆是。
窺一斑而知全豹。一個個家庭在新社區扎下根、過上安穩日子,離不開全市層面的謀篇布局。為做好后續幫扶工作,三門峽市建好社區治理體系、公共服務和群眾活動三大平臺。
——治理體系合理規范。全市154個集中安置點均建立后續管理機構、配備498名專職管理人員,專職機構人員工資和機構辦公經費納入市、縣兩級財政保障體系。全市33個500人以上的安置點,由安置點居民選舉產生“兩委”、黨支部書記和居民小組長,為社區自治搭建了有效運行體系。
——公共服務配備齊全。所有社區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實現“一站式服務”。秉承“搬到哪里,服務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在安置點開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窗口,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優質服務。
——群眾活動豐富多彩。安置點建起了廣場舞隊、鑼鼓隊、秧歌隊、民樂隊、愛心志愿服務隊等,豐富群眾業余生活。同時,緊貼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通過開展安置點社區文明鄉風“六個一”,評選“社區好人”“幸福之家”“致富能人”等,營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
收獲“幸福感”
——“三項舉措”夯實產業基礎
三面環山一池碧,萬畝良田入云端。
靈寶市蘇村鄉郭家嶺村、福地村、下灣村、董家溝村4個村連接成6公里云端蔬菜產業帶,近200個蔬菜大棚沐浴在春光里。
福地社區,是靈寶市易地搬遷的7個安置點之一。2018年,100多戶村民、500多人搬遷到了這里。
60多歲的王丙辰是福地村的搬遷居民,曾因患股骨頭壞死,只能坐在輪椅上,兩個孩子還要上學,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搬到福地社區后,社區依據健康幫扶政策,幫助他治好了病,站起來的王丙辰過上了新生活。
2019年,能自由活動的王丙辰開始在搬遷安置區云端蔬菜產業帶的大田里種植蔬菜,一邊務工,一邊學習,只要社區的種植培訓班開班,他和妻子就積極參加。第二年,夫妻二人便承包了一個大棚?,F在王丙辰家有3個蔬菜種植大棚,年收入6萬多元,不僅一家人生活好了,還帶動周邊群眾務工。
王丙辰說:“是黨的好政策,讓這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讓搬遷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產業興旺是關鍵?!膘`寶市蘇村鄉黨委副書記武鴿鵬介紹,蘇村鄉有易地搬遷安置點7個,涉及515戶1753人,富農產業的發展,讓像王丙辰這樣的搬遷家庭均能受益。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強則百姓富。近年來,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圍繞產業興旺加大扶持力度,采取以數量穩收入、以提質保增長、以興業謀發展的“三項舉措”,筑牢產業富民基礎。
——以數量穩收入。將全市搬遷農戶原住址土地6.2萬畝和坡地林地改造后的4.75萬畝土地統籌流轉給有產業發展需求的搬遷農戶,讓主要依靠產業增收的搬遷農戶人均種植特色產業達到2.9畝以上,人均純收入接近1.6萬元。
——以提質保增長。支持和實施搬遷家庭坡地由“靠天收”種植谷物,改為特色林、果、中藥材等產業種植的“坡改林工程”,僅此一項,從事特色產業的搬遷家庭戶均增收2.5萬元以上。
——以興業謀發展。通過深入推進產業幫扶“百千萬”工程,建立100個幫扶培訓就業基地、1000個幫扶產業就業基地、10000個產業幫扶增收大棚,帶動“盧氏縣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全國香菇種植基地”“百萬畝林果產業基地”等綠色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因產業衍生出的電子商務、食品加工、冷鏈、物流、倉儲、農業觀光旅游等企業52家,惠及搬遷群眾3.89萬人。
最新數據顯示,當前,三門峽全市搬遷家庭在家門口實現就業2.3萬人,1.1萬戶搬遷家庭年均純收入增加4000元—6000元。全市從事產業及有產業收入家庭1.28萬戶,呈現就業與產業增收并行的穩定新格局。
宜居亦宜業
——“三大工程”拉動多元就業
興賢里居民李春風是社區里的致富能人,她的“春風牌”粽子在網上銷售,一年就賺了20萬元。
“我這樣一個在山里用雙手刨土種地的農民,如今在網上實現再創業,這是我過去壓根不敢想的?,F在住得好,活得舒心,感謝黨的好政策,給了我新的人生?!崩畲猴L說。
華燈初上,三門峽市陜州區五龍苑社區高國強的足療店,晚上9點多了仍有十來個顧客在排隊等候。
而在幾年前,剛從距離城區80公里外的硤石鄉東嶺村搬遷到五龍苑社區時,高國強這個四口之家的頂梁柱面對一家人的生活可是犯了愁。在社區安排下,高國強參加了足療培訓,憑著一股韌勁,學到了技術。如今,他和妻子在家門口開了個足療店,邊經營邊照顧孩子,干勁越來越足。
在三門峽市的安置社區,像李春風、高國強這樣的能人、巧手實現再就業創業的可不少。挪窮窩,換窮業,與城市生活深度融合,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模式,宜居宜業的新生活,提升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21年以來,三門峽市圍繞生活富裕加大就業扶持力度,抓牢就業能力提升工程、‘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工程、防疫穩崗就業專項工程‘三大工程’,穩固搬遷戶的增收途徑?!比T峽市發改委主任周長青介紹,兩年來,全市累計舉辦種植和養殖等各類培訓660班次、3.24萬人,近7000名搬遷群眾由農民轉為產業工人,月均穩定收入在2500元以上。
截至2022年年底,三門峽市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39397人,實現就業35608人,搬遷群眾就業率達90.3%以上。
“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好不好,群眾幸福感強不強是重要標準。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從治理、就業、產業上下功夫,讓三門峽市搬遷群眾不僅住進‘幸福里’,還能持續收獲滿滿的幸福感!”周長青表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