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 id="oz7sa"></s>
    <u id="oz7sa"><meter id="oz7sa"><wbr id="oz7sa"></wbr></meter></u>
    <span id="oz7sa"><u id="oz7sa"></u></span>
  • <span id="oz7sa"><u id="oz7sa"></u></span>

    <s id="oz7sa"></s>
    <span id="oz7sa"><u id="oz7sa"></u></span>
  •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周邊>

    相約黃河之濱“對話”綠水青山——

    “天鵝之城”將迎來一場生態文學“盛宴”

    來源:三門峽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11


    記者 紀雨童

    最是人間四月天,不負春光不負卿。

    4月8日,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黃河明珠·天鵝之城”三門峽發出了一份春天的邀請函:4月25日至29日,舉辦“黃河之約·綠水青山三門峽生態文學周”活動。

    聽春天花開的聲音,踏碧波蜿蜒,母親河輕舒“廣袖”,飛落三門峽大壩“梳妝臺”,看沿黃百里生態廊道水綠岸青、繁花似錦,美不勝收。

    近年來,“天鵝之城”三門峽的生態底色更加亮麗,為生態文學創作提供壯實其根、活躍其脈的廣闊天地,這也是在全國首次以生態為主題舉辦的文學周活動“花落”三門峽的底氣。

    “白天鵝落腳的地方是一條光明的河。白天鵝都來的地方,你還不來嗎?”《今日國土》雜志社社長、生態文學委員會主任柳忠勤在主持發布會時熱情洋溢地說,三門峽的水、三門峽的綠、三門峽的天空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可以全域深呼吸的地方,必定山好水好空氣好,選擇在三門峽舉辦此次活動,恰逢其時。

    生態文明建設亮點紛呈,生態文學創作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的相關話題爭鳴、碰撞。發布會上,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著名作家梁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生態文學作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青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給出了精彩的答案。

    梁衡近年創作了《樹梢上的中國》《天邊物語》等膾炙人口的生態題材散文集,書寫于三門峽的《死去活來七里槐》就是其中一篇。他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歷史文化的特征最集中體現在西安與洛陽之間這一中軸線,而三門峽又正當其中點。我先后去過三門峽4次,這是個美麗的、有許多文化積淀的城市,這次生態文學周活動選在三門峽舉行,既具有深遠的歷史背景,又有現實的地理坐標意義。生態文學簡而言之,就是用文學的方式反映自然與人的生存狀態及人的生態思想。文學作品是思想和藝術的統一,生態文學首要的是美感,要借助文學的審美,去感染、影響社會和人。希望作家們能創作出更多的像陶淵明《桃花源記》那樣的好作品。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如何用生態文學講好美麗中國的故事?

    施戰軍道:“當下,中國式的生態文學創作正在進入底氣最充足、資源最豐富的光彩時代,可以產生一系列好作品、大作品,為文學進程立下新路標,為文學史留下新經典?!彼f,生態文學必然是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審美整體,應該在傳統轉化、時代新變中發揮歷史主動,去大時代的山河田野世道人心中激發生態文學新活力。生命共同體意識,是今日文學最具先鋒精神的思想根底;新時代美麗中國的現實生成,關乎人類生活的歷史巨變,這一巨變就是最生動的現實題材創作的源泉。

    作為生態文學作家,如何解讀“黃河之約”?

    李青松說,三門峽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崛起,黃河在三門峽創造“水清”奇跡,反映了這里良好的生態。此次生態文學周活動在三門峽舉辦,是一次與黃河的約定,就是要告訴世界解決黃河泥沙問題,最根本措施是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就是要告訴世界,三門峽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就背后反映的是一代又一代三門峽人苦干奮進的精神。三門峽對于全國來說,都是一個典型、范例,所以對三門峽之行非常期待。

    此次活動,將邀請全國著名作家、文學愛好者和新聞界人士等齊聚母親河畔,走進綠水青山,共話生態文明,尋找創作靈感,講好三門峽生態文明故事。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