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 id="oz7sa"></s>
    <u id="oz7sa"><meter id="oz7sa"><wbr id="oz7sa"></wbr></meter></u>
    <span id="oz7sa"><u id="oz7sa"></u></span>
  • <span id="oz7sa"><u id="oz7sa"></u></span>

    <s id="oz7sa"></s>
    <span id="oz7sa"><u id="oz7sa"></u></span>
  •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運城旅游>

    普救寺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7-17

    20167221737854247.jpg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頭上,這里地勢高敞、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總占地約93300余平方米。 普救寺始建于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愛情故事發生地。1965年被確定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由山西省旅游局投資435萬元進行了全面修復,1990年對外開放,2002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普救寺建筑布局為上中下三層臺,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趾?,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托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筑: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后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后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式活波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檐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回音效應著稱于世。游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蛤蟆叫聲,令游人連連稱奇。在方志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 由于《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游覽勝地。

    201672217401140597.jpg

    【鶯鶯塔】 普救寺內的鶯鶯塔,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即1564年,距今有400余年的歷史,塔身高39.5米,十三層,有奇特的回音效應,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三門峽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蹬琴聲”被譽為我國古典園林的四大回音建筑,在方志中被稱為“普救蟾聲”,是古永濟八景之一。  

    201672217411147579 (1).jpg

    【后花園】 后花園為一處形式活波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劍如削,鶯語雙亭飛檐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201672217422180367.jpg

    【鶯鶯小道】 一九八六年夏天,在修復普救寺清理基礎時,在迴廊西地表下一米處發現了一條瓦棱小道,據專家鑒定,屬唐代寺內的遺存。適逢我國著名《西廂記》研究專家王季思帶領戲劇年會學者來考察,對此小道倍感興趣,他認為這是當年崔鶯鶯走過的路。從此,人們便將這一歷史遺跡稱之為“鶯鶯小道”。    

    201672217433460628.jpg

    【西軒】 位于迴廊與大佛殿之西隅,一九八七年修復,《西廂記》中張生“借廂”即指此屋,“白馬解圍”后,老夫人賴婚,張生從這里移居梨花院之東的書院中。    

    20167221745038222.jpg

    【塔院迴廊】 系普救寺西軸線上的第三進建筑,唐代形制,共44間,前設龜須座門,后設隨墻門,廊柱敞朗,周設坐欄,結構嚴謹,時代特點明顯,一九八七年修復?!段鲙洝分?,張生游寺時,“登了寶塔,將迴廊繞遍”,即指此院。  

    201672217454423560.jpg

    【大鐘樓】 系普救寺西軸線上第二進建筑,唐代形制,平面三間正房,重檐歇山式,二層平座至上,周設門窗,走廊與欄桿可供游人登高眺覽。董解元《西廂記》中“白馬解圍”時,張生請老夫人、法本住持登樓觀陣,即指此樓。   

    201672217484541916.jpg

    【菩薩洞】 菩薩洞亦稱三大士洞。位于寺內中軸線天王殿之后,系修復前寺內僅存的千年建筑,洞內供奉文殊、觀音、普賢三尊佛像。據專家認家,唯觀菩薩塑像具有宋元風韻。     

    201672217503781884.jpg

    【彌陀殿】 位于普救寺中軸線上院之南隅,宋代形制,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一九八七年修復,殿前菩薩洞頂是寬敞的平臺,供游人眺覽小憩。此殿以供阿彌陀佛而得名,阿彌陀佛是梵語的禪音,意思是“無量光明”,又稱無量壽佛。     

    201672217522460643.jpg

    【藏經閣】 位于普救寺的中軸線上院之北隅,宋代形制,面寬五間,進深四間,二層三檐歇山頂,通高20米,是寺內最高的木構建筑,二層廊柱間設有欄桿,可供游人臨繞環視一周,憑欄眺覽河中風光。一九八八年修復,因藏佛經而得名。系董解元《西廂記》中描繪寺內“祥云籠經閣,瑞靄罩鐘樓”的景物,其中經閣即指此閣。  

    201672217532513122.jpg

    【梨花院】 位于大佛殿與藏經閣之間,俗稱“鶯鶯院”,一九八七年修復。是《西廂記》中老夫人、鶯鶯、紅娘在普救寺寓居之所,北正房為老夫人居室,西廂房為鶯鶯與紅娘居室,東廂房為歡郎的居室?!段鲙洝分械摹绑@艷”、“賴婚”、“邀宴”、“拷紅”等情節都發生在這里。     

    201672217555397361.jpg

    【書齋】 在藏經閣北,西于梨花院隔壁,有書齋、臥室,四周圍墻,自成一院,亦稱書院,“白馬解圍”后,張生從西軒遷居這里。   

    201672217572911732.jpg

    【枯木堂】 枯木堂,位于寺內東軸線中心線段,明代形制,面闊三間,單臺單檐山式,一九八九年復建,此堂為寺僧研究佛經的地方。     

    201672217581952426.jpg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內舉行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佛龕上三尊大型石雕佛像是一九八五年七月從原址地下一半五處出土的,據有關專家鑒定,為南北朝晚期的遺物,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為寺內最雙的仿唐建筑,《西廂記》中“張君瑞鬧道場”發生在殿中。     


    景區地址:

    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

    景區開放時間:

    旺季開放時間:8:00——18:00 淡季開放時間:8:30——17:30

    景區交通指南: 西安方向:沿連霍高速向東至秦東站下,經風陵渡黃河大橋進入山西,然后沿運風高速至永濟西下,再沿旅游路西行2公里到達景區。


    鄭州方向:沿連霍高速向西至秦東站下,經風陵渡黃河大橋進入山西,然后沿運風高速至永濟西下,再沿旅游路西行2公里到達景區。 太原方向:沿大運高速向南至永濟西下,再沿旅游路西行2公里到達景區。 


    高鐵路線:乘坐大西高鐵永濟北站下車,換乘線路車至永濟公交車站下車轉乘2或3路公交車到達景區.景區收費標準:


    門票: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0元/人次 淡季(11月1日—3月30日)50元/人次 講解費:16人以下,50元/人次 16人以上(含16人),60元/人次

    景區票務及咨詢電話: 旅游景區免費咨詢電話:400—114—0521 旅游景區票務中心電話:0359-8485264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