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 id="oz7sa"></s>
    <u id="oz7sa"><meter id="oz7sa"><wbr id="oz7sa"></wbr></meter></u>
    <span id="oz7sa"><u id="oz7sa"></u></span>
  • <span id="oz7sa"><u id="oz7sa"></u></span>

    <s id="oz7sa"></s>
    <span id="oz7sa"><u id="oz7sa"></u></span>
  •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運城概況>

    禹的傳說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6-15

    禹鑿龍門  

    "龍門"就是現在河津縣的"禹門"。龍門兩岸,石山壁立,形如巨門,黃河由此而南下山峽,是秦晉交界的重要關河之一。相傳龍門是四千年前大禹治水時開鑿的,所以又叫禹門。這禹門,有個神奇的傳說,說是每年到了陽春三月,鋰魚便逆流而上,因水急浪高,不易前進,能躍過這"門"的,就變成了"龍",所以叫做龍門。

    大禹治水,是有很生動的神話傳說的。據說,在堯的時代,有一個部落的首領叫鯀,住在有崇,號"崇伯鯀",這便是禹的父親。堯命他治理洪水,他用筑堤的方法去"堵塞",結果治了九年也沒有把洪水治平,被堯殺死在羽山。舜命他的兒子禹繼承父業治理洪水,禹改用"疏導"的方法,開山挖河,把洪水導入河海,終于平息了水患。大禹治水有功,后來舜便把天下禪讓給他,建立夏朝,定都安邑。

    禹在治水的過程中,率領千萬民軍,不避寒暑,不畏艱險,手足長滿了老繭,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正是這種恒心和毅力,振奮人心,這才戰勝了洪水,疏通了河流,奇跡般地開鑿了龍門天險。

    黃河流經禹門,河道漸狹,河水千回百轉,奔騰澎湃,激山為浪,人稱"禹門三級浪"。禹門出口處,寬約百余步,水流湍急,波濤洶涌,道是"平地一聲雷"。東岸有一塊二十多畝的平坦地面,上建禹廟,相傳是漢代創建,重修于唐、元、明、清。禹廟屏閣樓亭,畫梁雕棟,依山傍水,形勢壯偉。廟中明德殿,正祀大禹塑像,衣冠莊嚴,冠冕堂皇,神態栩栩,其容如生??上Т私ㄖ谌湛芮秩A時期被日軍毀壞殆盡。

    禹門風景,奇麗壯偉?!逗咏蚩h志》載"龍門八景"即:石棧連云,鳴泉漱玉,南亭夜月,北口秋風,層樓倚漢,飛閣流舟,桃浪三級,雷聲一震。還有一些富有神話色彩的地方。例如,根據當地民間傳說,在龍門山北有河口,很象龍門卻不能通。相傳這是鯀治水時所鑿,因沒有成功,人民給它起名叫"錯開河"。另一說是大禹當時開河本開兩條:一條通往現在的禹門,一條開往陜西黃龍山的的下川。當大批民夫正往陜西一條開去,天上有一只大鵬呼叫:"錯開河,錯開河,開西不勝往東挪!"大禹善辨鳥語,于是命令民夫改向東挪,后人遂將交岔處起名為"錯開河"。又如在禹門南一里多遠的地方,有石磧,大河盤繞而行,洪濤巨浪不能淹沒,相傳禹墳在那里。

    禹鑿龍門,傳為千古佳話,歷代文人墨客常來這里游覽,即興賦詩。清顧炎武在康熙三年(1664)正月由蒲州經榮河到河津龍門一游,作《龍門》詩一首,對禹鑿龍門的不朽功績,作了熱情的頌揚。詩曰:"亙地黃河出,開天此一門。

    千秋憑大禹,萬里下昆侖。

    入廟重蒿接,臨流想象存。

    無人書壁間,倚馬將黃昏。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